English

民族服饰之精华

1999-09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由上海戏剧学院20多位专家、学者历时四载完成的《中国民族发饰》是出版园地一朵绚丽的奇葩。

对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从头做起,是一项看似平常却又不可或缺、看似积累却又是创新、看似简单却往往无从着手并使人望而却步的工作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像这样如此系统、全面介绍研究,且具有知识性、学术性、权威性著作问世的原因吧。而今,当我们打开这本豪华精美的画册时,无不为浸润其间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文化的震撼力所吸引。300多幅精美的彩画,向读者介绍了我国56个民族发式和头饰的形态,联系各民族的地理环境、图腾崇拜、风俗习惯、神话传说等背景因素的分析,使读者对我们民族服饰文化的生成、演化和民族间的传统有所认识和了解,有的民族头饰在其图案的设计、线条的运用、色彩的组合、物什的搭配等方面达到了艺术的极致,为此,我们在欣赏这一件件“文物”作品的时候,就不仅仅囿于作者的绘制的精美图画的艺术魅力,它还会把我们带进诸多领域,而这些正是这部画册的价值所在。

综览全书,区分各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发式的多变。发式是从活动装饰进到固定装饰的过渡状态。比如,不同支系的苗族、瑶族妇女,发式也各具特征,海螺式、麻花式、圆盘式、盆桶式、尖塔式、蝶翅式、拱形、牛角形等真是千姿百态。许多民族的已婚妇女都梳发髻,就是挽束长发,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。侗族,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发式最为丰富多样的民族之一,贵州从江地区侗族的发髻上,一般插银梳或木梳,有的还戴各式彩珠和小银饰;黎乡地区肇兴少女盛装时的发型,则是把秀发松散地挽髻于一侧,戴上麻花形银发圈和一个镶红宝石的首饰,别具一格。不同的发式变化,均蕴含着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。

头饰、冠盖的多样、丰富、贵重是又一重要特点。少数民族头饰的材料非常丰富,以银为主,还有金、铝、等金属、珠玉、松耳石、等非金属材料;日喀则、江孜一带的藏族姑娘成年后,盛装时戴一种叫“巴珠”的头饰,一个“巴珠”上往往缀有上万颗珍珠宝石。海南藏族妇女发套上排列许多银盾,最大的如汤碗,多达30个,一套银盾重达二三十斤重。苗族的头饰、发式、耳饰、项式、款式之多样,风格之各异在中国56个民族中是屈指可数的。凯里苗族妇女在高高的发髻上直插一对牛角形的银片,最高可达0.8米,重约1公斤,蔚为壮观。

该画册的出版对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,乃至借鉴、演化各民族多彩纷飞的发饰,丰富现代人们的美好生活都是有益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